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欧美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美女抠逼

  • 索引號: 113701000041890072/2024-00343 組配分類: 部門計劃及總結
  • 成文日期: 2024-02-25 發布日期: 2024-02-25
  • 發布機構: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
  • 標題: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2023年工作總結
  • 發文字號: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2023年工作總結
信息來源: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 瀏覽次數: 字體:【 分享:

一年來,市交通運輸局干部職工緊緊圍繞重點項目投資艱巨任務、行業治理積累的難題、群眾出行服務、安全保障等,星夜兼程、日夜奮斗,全局干部職工每日工作超過10個小時以上。交通人以“項目突破”為號令,堅持“一線工作法”,5.3萬人奮戰在3000多公里的鐵路、公路和城市道路上,累計解決項目推進中的手續辦理、征地拆遷等各類問題一萬多個,完成重點交通項目拆遷面積205.5萬平方米,2023年,全市用地5.89萬畝,其中,交通用地2.48萬畝,占比42.1%。各項工作取得社會各界支持和認可,2023年共收到感謝信錦旗300多件,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就出租車、濟鄭高鐵等內容報道3次,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就重點項目、行業管理等方面報道10余次,涌現出“篤愛夜的黑”“慧執法”“e駕人”“暢行365”等一系列全國交通優秀文化品牌。

(一)事爭一流,著力成就八項亮點工作

1.交通運輸投資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交通投資考核中,濟南市交通投資完成量、投資強度、投資增速等3個單項指標和綜合得分均以滿分成績位列全省第一,獲得獎勵資金3000萬元。省委、省政府發文通報,省交通運輸廳發文表揚。市委、市政府專門印發通報,在全市總結推廣交通投資經驗做法。

2.凝聚創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共識。創建工作得到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等部委支持,省委書記林武同志明確提出,“建設和培育青島、濟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2035年)》中,再次明確將濟南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打造“濟南、青島兩心輻射,臨棗濟菏一帶相連”的一體化交通網。

3.入選全國出租車行業改革試點城市。2023年11月,交通運輸部將濟南市列入全國出租汽車新老業態融合發展14個試點城市之一,市交通運輸局在全國出租車改革視頻會議上做典型發言。積極推進出租車企業兼并重組,完成新能源出租車運價調整,推廣應用“濟南TAXI智慧碼”系統,建成出租車監管平臺,巡網融合發展邁入新階段。

4.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作獲得最高獎。在今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績效評價中,濟南市、臨沂市在9組15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A級獎,中央、省級全額獎補資金6億元。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小鵬同志對濟南“四港三區”規劃建設、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實施情況給予高度評價,并在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大會上積極推薦肯定。

5.交通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組建成立省內沿黃9市以及沿黃四省(區)黃河流域交通執法聯盟,構建形成“一統四跨三優”執法協作新格局。中央編辦對濟南交通執法聯盟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省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同志作出批示,并印發通知在全省交通運輸系統推廣。

6.入選全國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城市。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正式印發《關于啟動第一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的通知》,確定北京、濟南等15個城市為第一批試點城市,鼓勵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為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拓展和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濟南交通綠色低碳發展。

7.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濟南市被山東省授予“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市交通運輸局大力推動路網提檔升級,改善通行質量,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實現建制村通客車,加大農村公路與旅游、鄉村振興等方面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鄉村活力和發展動力不斷被激發。

8. 獲得多個榮譽和獎項。G220東深線長清陳莊至長清平陰界段改建工程全長25.8公里,是山東省重要的干線公路。該工程首次在公路施工中應用HSE(健康、安全、環保)標準,總結形成省級工法、QC(質量控制)成果和發明專利22項,榮獲省科學技術獎2項,首次獲得我國公路建設最高工程質量獎——李春獎。該獎項是我國公路建設最高工程質量獎,也是我國公路建設者的最高榮譽,與“詹天佑獎”“魯班獎”“茅以升獎”齊名。24個項目獲得山東省工程建設泰山杯獎,涌現出濟南出租車司機周文昌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個人。

(二)項目為王,奮力實現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跨越式發展

一年來,我們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把重大項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載體,全力抓好224個交通重點項目建設。2023年累計完成投資832.6億元,同比增長24.8%,超額完成800.2億元年度任務,充分發揮投資增長兜底拉動作用。

一是“米字型”高鐵網加快成型。濟鄭高鐵全線通車運營,填補了濟南西向大通道的空白,濟南到鄭州由過去的近5個小時,縮短到1個半小時左右,目前每天2.2萬人在濟鄭高鐵這條線上出行。全市高鐵運營里程達446公里,躍居全省第一。濟濱高鐵征拆已完成,主體工程完成35%;濟棗高鐵已于2023年底開工,同步推進德商高鐵、萊臨高鐵和濱淄萊、聊泰萊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

目前,我市鐵路運營總里程為835.7公里,普速鐵路8條、389.7公里。積極推進貨運鐵路建設,織密貨運鐵路網,大力推動鐵路專用線進園區、進企業,打通鐵路運輸“最后一公里”。推進郭家溝至大石家地方鐵路、水發鐵路專用線建設,協調推進寶鼎、泰鋼、濟南熱電公司鐵路專用線前期工作,在項目納規、接軌、土地保障等方面提供幫助。

二是公路建設突飛猛進。“二環一聯十六射”高速網骨架基本形成。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大西環、濟南至濰坊高速(濟青中線)等2條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全市現有高速公路18條,通車總里程828.4公里,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6位,雙向六車道以上高速公路占全市70%以上。開工建設濟南繞城高速港溝立交至殷家林樞紐段、濟南至寧津高速、章丘至慶云等3條高速,加快推進濟南繞城高速二環西大北環、繞城高速小許家至遙墻機場段等9個高速項目,一批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

提檔升級內聯外暢的普通國省道網。旅游路東延已建成通車,創新實施S103旅游公路,重點打造交旅融合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目前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1164.4公里。推進G220東深線先行區改線段、G309青蘭線黃河北段、G205山深線鋼城段等一批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干線路網的“四梁八柱”,普通國省道的“主動脈”作用有力加強。

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專項行動。2023年提前超額完成省廳下達的年度任務,其中:農村公路新改建工程任務70公里,完成95公里,完成率136%;養護工程任務1100公里,完成1107公里,完成率101%。

三是城市路網體系不斷完善。加快推進全市106個城市道路建設項目,新改建道路163.5公里,打通了藥山南路、克朗山南路、機床二廠鐵路專用線、大魏莊東路等4條瓶頸路,工業北路快速路東延等進展順利。順河高架橋大修改造項目和開元隧道綜合提升改造項目已完成。全市城市道路總里程達4939公里,路網密度達到8.22公里/百平方公里。

四是機場二期建設高效推動。1.6萬畝集體土地順利取得自然資源部批復并完成了機場工程全部土地供應工作,新工作區的綜合保障樓等項目正式啟用,機場二期最核心T2航站樓主體工程、西飛行區全面啟動,機場東飛行區、貨運區、南工作區等20余個控制性工程全面開工,機場改擴建進入快速施工階段,為2026年底前建成奠定了堅實基礎。濟南遙墻國際機場執飛航線180條,通達國內外107個城市。

五是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全力推進二期6條線路建設,搶抓施工機遇期,建立“一事項一報告”“重點工作任務分工清單”等臺賬,統籌梳理并協調解決征收拆遷、綠化遷移、管線遷改、交通疏解等難點問題。土壓平衡盾構、泥沙分類處理、礦山鋸等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助力軌道交通建設跑出加速度,3號線二期實現盾構貫通,轉入站后施工,4號線一期和6號線進入施工高峰期,7號線一期、8號線一期和9號線一期全面展開實施。

六是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小清河復航工程及濟南港(主城港區、章丘港區)工程已建設完成,航道、港口等設施均已滿足通航要求重載試航,首批“河海直達”貨物從濟南港起運,成功抵達海南東方市八所港。

七是交通工程項目實現質量安全雙提升。扎實推進工程質量安全監督體系建設,完善常態化監督、協同聯動等機制,開展監督檢查1069次、下發整改通知430次、約談19家參建單位,有效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形勢總體穩定。推行“超前服務”模式,以特種設備使用、特殊結構工程等為重點,開展重大安全風險預警提示,提前明確監督重點和風險點布局;推行容缺辦理,對具備條件的50多項重點工程提前介入監督,采取分期驗收、單項驗收和甩項驗收相結合方式,完成交竣工項目30個;提升數字質監能力,將所有監督項目納入“慧監督”“慧檢測”平臺管理,生成試驗檢測報告82811份,預警不合格報告691份,有效提升監督服務效率。

(三)服務提升,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一年來,我們圍繞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踐行出行即服務理念,全力以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助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努力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

一是服務出行,努力實現“人享其行”。努力提高交通樞紐組織換乘效率,提升運輸方式互聯互通水平,實施“高鐵不到站、飛機不落地,公交不收車”和“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便民措施,不斷加強城市公交與主要交通樞紐和地鐵的精準接駁。全年新開及優化公交線路67條,填補公交空白92公里、新開定制公交148條;在全省率先開通“小巷公交”11條,線路長度達53.7公里,日均運送乘客達1.5萬人次,解決市民乘客“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開通濟南至德州市區、平原縣、臨邑縣3條城際公交線路,城際公交線路總條數達17條。

二是服務基層,助力城鄉均衡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客運城鄉公交一體化,全市建制村全部實現通客車,各區縣城鄉客運公交化改造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地區客運基本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有力保障全市農村公路運營安全,完成危橋改造工程23座,村道安保工程164公里,消除安全隱患路段80處。積極組織開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成功推薦商河縣入選省交通運輸廳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萊蕪區“資源融合+客貨并網”農村物流品牌入選全國第四批農村物流品牌。加強起步區與主城區互聯互通,構建沿黃河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支撐濟南“北起”戰略實施和起步區發展。

三是服務大局,引領城市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為交通強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等國家戰略提供重要支撐。推進省會經濟圈互聯互通,以構建省會經濟圈“1+6”城市高鐵、高速雙高通道為目標,不斷提高濟南與淄博、泰安、聊城、濱州、德州、東營等6地市聯系水平。錨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交通投資上持續用力,充分發揮了投資拉動和交通先導的關鍵作用。

(四)建章立制,加快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一年來,我們著力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康提質快速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行業治理體系更加有效,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一是交通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我們不斷推進法治建設,行業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近年來,每年都有一部地方立法實施,2022年是《濟南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2023年是《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條例》,2024年計劃推進《濟南公共交通條例》修訂。《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條例》頒布實施,全面規范了濟南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等工作,保障了軌道交通安全,提高運營服務質量。《濟南市巡游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和《濟南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出臺實施,進一步深化巡游出租汽車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行業改革,促進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求。出臺《濟南遙墻國際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管理規定》,不斷提升機場凈空保護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積極應對交通新業態發展,探索創新監管模式,強化部門間協同聯動,創建審慎監管和社會共治的管理格局。

二是出租車行業治理有序。制定出臺《濟南市出租車行業系統治理工作方案》,完善行業監管執法服務基礎制度39件,推進出租車企業兼并重組,完成新能源出租車運價調整,巡網融合發展邁入新階段。在開展出租汽車行業全面整頓促進健康發展百日攻堅行動的基礎上,堅守“四站一場”駐站執法,強化聯合懲戒,“四站一場”投訴類工單下降36%,網約車雙合規完成訂單率躍升至89.6%,出租客運市場秩序轉入穩定健康軌道。

三是交通擁堵治理成果顯現。出臺《濟南市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十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細化50項具體措施,開展“點、線、面”綜合施治,其中實施擁堵“點”治理33處,啟動“線”治理4大類15個項目,創新“面”治理單元格整治20個。在中心城區道路施工挖掘累計1447處的情況下,城區185條主次干道綠波帶道路通行時間平均下降4.5%,快速路早晚高峰擁堵指數下降9.7%。

四是“三高”沿線綜合整治成效顯著。發揮工作機制協調聯動作用,組織相關區縣和產權管理單位對“三高”沿線進行全面摸底排查。落實隱患問題聯合確認、整治方案聯合確定、整治實施聯合行動、任務交賬聯合銷號“四個聯合”制度,對重點任務進度實行臺賬式管理,實行日調度、周通報和“紅黃綠”掛牌督導制度,確保隱患問題閉環管理。全年共整改解決1.3萬個隱患問題。鐵路沿線環境整治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五)結構優化,實現綜合運輸降本增效

一年來,圍繞“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不斷提高組織效率,持續推進旅客聯程運輸、貨物多式聯運,創建“一票制”聯程聯運模式,申報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有效降低人流物流成本,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

一是綜合運輸實力增強。全年完成綜合客運量8514.5萬人次,同比增長105.5%。其中,鐵路旅客發送量4404萬人次,同比增長141.7%;民航旅客吞吐量1756.1萬人次,同比增長113.1%;公路客運量2137萬人次,同比增長48.6%;水路客運量217.3萬人次,同比增長262.8%。全年完成城市公共交通總客運量88308萬人次,同比增長35.5%。其中,公共汽電車客運量53379萬人次,同比增長32%;軌道交通客運量9621萬人次,同比增長76.4%;出租車客運量20308萬人次,同比增長30.2%。全年預計完成綜合貨運量2.52億噸,同比增長3.15%。其中,公路貨運量預計2.46億噸;鐵路貨運量617.8萬噸;民航貨郵吞吐量14.4萬噸。

二是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出臺《濟南市運輸結構調整及國內鐵路集裝箱班列發展支持方案》和相關資金管理辦法,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助力運輸結構調整工作。2023年,鐵路貨運量617.8萬噸,為2019年同期150.43%,開通企業鐵路專用線22條,在建2條,規劃4條,發放貨物“公轉鐵”獎補資金607.6萬元,公轉鐵結構調整工作效果明顯。小清河航運發展政策納入《濟南市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快培育水運市場。

三是加快發展多式聯運。依托濟南國際陸港建設,著力推進“公鐵空水”四港聯動,完善各貨運樞紐集疏運體系和換裝轉運體系,推進貨運聯運站內“無縫對接”,多式聯運“一單制”,推動貨運物流降本增效。

四是扎實推進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濟南市—臨沂市順利通過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績效評價,獲得最高等級A等,中央和省級6億元獎補資金指標已全部撥付到位,全市25個貨運樞紐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加快打造小清河濟南港、濟南空港、董家鐵路物流貨運中心等綜合貨運樞紐。

(六)產業升級,不斷增強交通運輸發展新動能

一年來,我們著力服務重點企業,協調解決發展難題,扎實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加快推進交通產業園建設,促進交通運輸產業做大做強。

一是全面做好行業企業服務工作。認真做好市交通運輸局負責的54家規上交通運輸服務業企業服務對接工作,特別是對行業重點企業進行一對一專人服務。全年完成營收1262.9億元(約占全市規上企業營收30%),同比增長34.7%,高于全市規上服務業增速20.3個百分點,為全市服務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提升行業統計效能。優化公路交通量觀測站點,持續完善公路網交通流量數據采集系統服務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智能共享的路網運行監測體系。2023年優化改造6處交通量觀測點,總數達到52處;新增2家交通部聯網直報規上貨運企業,總數達到41家。公路網運行監測和指揮調度能力進一步提升,為真實體現全市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三是做好第五次經濟普查工作。建立企業對接服務機制,提高數據填報質量,跟進五經普數據報送情況,累計上報各類數據信息10.87萬條。特別是組織摸排新業態行業數據,報送70家網約車平臺、43436名網約車駕駛員,8家代駕平臺、10452條代駕員數據信息。

四是扎實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加快交通產業園建設。組建交通招商引資工作專班,分解任務目標,加強招引推介,定期調度推進,形成通力協作的高效工作機制,全力推動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強與省市交通投融資平臺、區縣經開區信息共享和聯系合作,深入開展交流對接,緊盯項目落地,做好跟進服務,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工作。

(七)創新驅動,助力賦能數字交通改革

一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在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加快低碳技術發展、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創新成果。

一是數字賦能智慧交通。全面落實數字濟南建設“重點突破年”要求,大力推進智慧公路、智慧機場、智慧高鐵和智慧軌道等交通運輸“新基建”建設,提升交通設施整體智慧化水平和運營效率。濟南機場二期擴建工程被交通運輸部評為航空主導型智慧綜合客運樞紐示范工程,東飛行區被評為全國民航平安品質工程標桿,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智慧運行平臺,推動濟南機場綜合客運樞紐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提升機場智慧出行、智慧運行、智慧監管整體水平。

二是“交通+”實現融合發展。全面推進“交通+產業”,引進、培育、打造數字交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推進“交通+旅游”,高標準打造省道103旅游公路等項目,促進交通與旅游、鄉村振興、文化、商業和體育等多業態、多維度的深度融合,構建“交通為體、多元共生”的生態體系。 

三是科技創新助推行業改革發展。強化科研項目申報,聚焦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與交通運輸的整合創新研究,獲批省級科技項目24項,2項科研成果申報省交通運輸廳科技推廣目錄,完成智能駕駛、兩客一危監管和智慧燈桿等3個場景的設計及申報工作。推進交通科研平臺建設,目前交通行業科研平臺24個,其中省級平臺8個。推進標準規范建設,發布《治理車輛超限超載不停車檢測系統建設和管理要求》等5項地方標準。

四是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以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綠色低碳交通體系為戰略導向,積極推動濟南市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工作,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城市。建設濟南至濰坊高速公路,以零碳目標為導向,構建“智能管服、快速通行、安全保障、綠色節能、車路協同”五大體系,建成全國首個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四網融合”的高速公路,打造零碳智慧高速山東樣板。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系統三網融合,積極倡導綠色出行,全年新開及優化公交線路67條,196條公交線路實現與地鐵銜接。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